20多年前,當一個生產石棉瓦、塑料編織袋的小鄉鎮企業,在中原腹地長葛悄然開張時,誰也沒有預料到它會擔負起中國一個高技術產業的光榮與夢想。
今天,由那個鄉鎮企業一步一步蛻變而成的黃河集團公司,已成為亞洲*、世界第三強的人造金剛石生產企業。
它每年生產金剛石12.5億克拉,超過世界前兩強產量總和的兩倍還多,占據了全國市場份額的40%以上;它每年孵化出金剛石產業新技術項目數十個、新產品近百項,不斷*中國金剛石產業向國際行業巔峰攀登。
2005年,全集團實現銷售收入30億元,利稅總額4.2億元,出口創匯3000萬美元,公司在全省重點工業企業綜合實力、利稅、發展前景等多項排名中一一上榜。2006年河南省兩會上,黃河旋風超硬材料及制品被《政府工作報告》列為重點產業化項目和三大產業鏈之一。
走在初春的黃河工業園里,望著鱗次櫛比的高科技產品生產車間,感受著集團員工們散發出來的勃勃生機,一個疑問倏然出現在腦海:
在“民營企業三五年一個周期”理論屢試不爽的中國企業界,黃河集團靠什么能夠茁壯發展到今天?
科學決策取勝
其實,這個問題在黃河集團任何一位管理者那里,都早已有了一個共同的答案——以人才和科技求發展,堅持走自主創新之路,是公司得以健康穩步發展的根本原因。
集團辦公室副主任杜長洪說,作為一個民營企業,黃河集團經歷了喬金嶺、喬秋生父子兩代領導者。兩人都能夠準確估價企業實力,敏銳把握時機,高度重視企業決策中的科技和人才因素。
1981年,喬金嶺以3000元起家搞建材生產剛兩年,便意識到長期低層次發展必然面臨遭淘汰的命運,于是毅然舉債,以10萬元的價格從鄭州購買了尚不成熟的水磨石機金剛石模塊技術,開發出了中國*臺金剛石水磨石機。
此后不久的90年代初,當其他人還沉浸在水磨石機的紅火局面中時,喬金嶺又甩出一個“大手筆”:投資2000多萬元,遍邀全國近300位超硬材料專家進行研發,進軍更具科技含量的金剛石生產領域。
21世紀初,“少帥”喬秋生掌印后的*件事,就是對正在商談接洽的十幾個項目逐一梳理,凡是與金剛石及制品無關的統統“PASS”。
當時,黃河集團成功取得了業界普遍看好的阿深高速公路兩個標段的標的。喬秋生幾經論證,數次召開董事會,*終果決地退出了高速工程。并修改公司中長期發展戰略,用做精做強主業取代了多元化發展。
他回答媒體提問時說:同行無同利,隔行不取利。人造金剛石作為特殊材料,發展前景十分廣闊,黃河集團的人才和技術優勢也在這里,沒有必要冒無謂的風險。
人才科技制勝
企業決策強烈的自主創新取向,是建立在其 人才和技術的雄厚基礎上的。“黃河集團20多年發展*寶貴的經驗,就是高度重視人才和科技創新。”杜長洪說,“在吸引、培養、使用人才,推動新技術研發上,公司舍得花大力氣、下大功夫。”
在這方面,黃河旋風*董事、副總經理、集團技術中心主任王裕昌深有體會。王博士是從國外留學歸來的超硬材料專家,不僅擔當全集團技術研發工作的組織、實施、管理重任,而且還主持著聚晶金剛石復合片等省重大科研課題。
“復合片的研發需要千百次的生產試驗,每次 試驗失敗損壞一個氣錘就是一輛桑塔納轎車的價值。”王裕昌說,整個課題用了3年時間拿下來,總投入近3000萬元。“像這么大的投入誰敢干?黃河集團就有這個魄力!”
就是憑著這種魄力,黃河集團每年將銷售收入的6%到8%投入到科技開發上,旗下招攬了大批專業技術人才,形成了多門類、多學科、成系統的研發體系,實現著金剛石及制品新技術方面的一次次突破,率領中國金剛石產業直追世界*水平。
目前,黃河集團以同行業*的企業博士后工作站、*企業技術中心為平臺,吸納各類技術和管理人才1260名,占員工總數的1/3以上,其中碩士72人,博士22人;先后執行*和省級科研項目32項,僅在人造金剛石大噸位壓機方面就擁有核心自主知識產權70多項,獲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獎和國家專利100余項,大顆粒人造金剛石、超硬復合片等8個前沿領域的研發能力處于*地位。
“黃河集團的工業生產能力已經覆蓋人造金剛石的中*產品領域,現在研發的方向已不再追求量的提升,而是進行**產品的攻關,參與國際市場上的高端競爭。”王裕昌自豪地說,“黃河集團目標是,到2010年實現銷售收入100億元,在綜合實力上能夠與世界前兩強一爭高下。”
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不代表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的觀點。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據此投資,風險自擔。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愿在本網發布,請在兩周內來電或來函與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