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5日長沙晚報報道:
頂立科技“民參軍”,打破國外技術封鎖,
為國防建設研制關鍵裝備
位于暮云經開區的湖南頂立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典型的“民參軍”企業,即民用企業利用民用先進技術參與國防建設。
頂立科技六成主營業務為航空航天、國防軍工產品,公司自主研發的國內首臺超大型超高溫熱工裝備,打破了國際技術封鎖,填補了國內*。
頂立科技也因此走紅,多個航空航天、國防軍工領域的大單紛紛主動找上門來。2013年,由頂立科技研發、制造的系列大型粉末冶金熱工裝備遠渡重洋交付給美國*大的鎢制品公司(GTP),這也是中國制造的大型熱工裝備*出現在美國。隨后,俄羅斯的航天企業也主動找上門來,定制他們自主研發的新材料。
頂立科技的成功,與董事長戴煜的產業報國夢密切相關。近日記者對他進行了專訪。
打破封鎖,7個月完成三年的研制任務
“中國的崛起離不開強大的國防。一些涉及國家安全的國防*技術,西方國家一直對中國實行禁運。而我是湖南人,血脈中‘敢為天下先’的湖湘精神,在我心底激蕩、燃燒起一個神圣的產業報國夢!”
49歲的戴煜說起話來,聲音洪亮,其對創業的熱情,讓人感受十分真切。
2008年,一位在某航天研究所工作的師弟告訴戴煜,國家航天某重大國防專項需要的一種大型超高溫熱工裝備遇到了問題。這種技術和材料要求都很高的熱工設備,當時需求單位希望能從西方發達國家進口,但是眾多西方發達國家對超大型超高溫熱工裝備實行禁運和封鎖。這家研究所在國內找了很多大型國有企業及大型專業研究院所,沒有一家敢接這個訂單。
聽到這個消息,戴煜馬上組織公司的科研人員進行研發,并與這家航天研究所保持密切聯系。2012年,該航天科研所在多方論證后,決定跟湖南頂立科技有限公司簽訂購買協議。
7個月后,由頂立科技自主研發的國內首臺超大型超高溫熱工裝備研制成功,打破了國際技術封鎖,填補了國內*。在項目評審驗收會上,我國某知名航天專家說:“這類超大型裝備國產化研制周期至少需要3年,而頂立科技僅用7個月就完成了,堪稱奇跡。”
現在,頂立科技已經通過三級保密資格認證、武器裝備質量體系認證和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現場審核,成為國內航天航空和國防軍工的核心供應商。
走出國門,拓展國際市場捷報頻傳
很長時間以來,中國一直扮演著“世界工廠”的角色,然而在很多關鍵技術、設備領域,我國還需依賴進口。
如何破除“低端”魔咒,趟出自己的自主創新之路?頂立科技時刻關注新材料行業與先進熱工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前沿,不斷拓展研發領域、豐富產品種類、開拓高端市場。
2013年1月18日,由頂立科技研發、制造的系列大型粉末冶金熱工裝備,遠渡重洋交付美國*大鎢制品公司,這是我國粉末冶金熱工裝備設計制造,達到國際*水平的有力證明。
當時進行現場安裝時,之前根本不相信頂立科技能成功的中國留學生沸騰了,滿眼的熱淚及深情的擁抱讓戴煜動容。
隨著頂立科技的發展壯大,他們已經開始深耕國外市場。前不久,戴煜啟程前往俄羅斯,通過湖南省有關部門牽線搭橋,他所在的企業有望參與到中國“一帶一路”的大戰略。“目前我們為俄羅斯的企業提供
硬質合金的生產設備,未來將投資千萬美元,在當地建立基地,提供技術服務和總裝。”
技術創新,攻克金屬基3D打印材料的技術難題
盡管已站到國內行業里的高地上,但戴煜關注產業發展的眼光仍然十分深遠。 “3D打印技術將成為未來高科技市場的主力軍,我們要做國內金屬基3D打印材料的主要供應商和綜合服務商。”戴煜告訴記者,目前,公司已攻克金屬基3D打印材料的技術難題,成功開發出球形鈦粉等金屬基3D打印材料,并已應用到航天某材料研究所的專項上。
為什么頂立科技敢于直面挑戰,變不可能為可能?這得益于他們人才強企的發展戰略。頂立科技先后引進多名國內外的高端人才;通過與這些高端人才的緊密合作,頂立建造了世界首條納米WC/CO復合粉末生產線。
人才是企業發展的靈魂,創新是頂立騰飛的翅膀。創辦短短幾年,頂立科技就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國家新型熱工裝備行業的龍頭企業,年產值超過兩億元。
創業人物
湖南頂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戴煜,湖南新邵縣人,1992年從中南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后,曾經在廣東、湖南等企業工作。2002年,他再次回到母校深造,師從中國著名材料科學家黃伯云院士,潛心從事新材料及熱工裝備的研究、開發。
2006年,戴煜博士與四位同門學者創辦了湖南頂立科技有限公司,定位為我國*家高端的新材料及熱工設備企業。
創業感言
創新是*好的拓荒者,時間是*好的試金石!當我們的產品遠銷歐美日等發達國家時,我們的腰桿挺得更直了!當我們的服務得到俄羅斯*大硬質合金公司等專家的高度評價時,我們的使命感更強了!
長沙晚報記者 張懷中 通訊員 梁艷
公司網址:www.chinaacme.net
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不代表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的觀點。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據此投資,風險自擔。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愿在本網發布,請在兩周內來電或來函與本網聯系。